内容简介: |
| 《帝国的惆怅》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。中西历史的进程,是一个“交相胜”的过程。 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,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。麻烦仅仅在于,人家比我们强,是在近现代。 我们的风光靓丽,却已成明日黄花。这才让人惆怅。惆怅,就是失落、怅惘、迷茫, 即”怅然若失”,因为我们原本不该这样。 这就必须反思秦汉以后的帝国制度,甚至反 思帝国之前的邦国制度。但顺藤摸瓜,由近及远,还得从帝国说起。何况我们的 成败得失,包括汉唐盛世之辉煌,鸦片战争之惨痛,也确实跟它息息相关。事实上,一种制度能够实行 两千多年之久,又居然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,必定是有利有弊。没有利, 就不会存在;没有弊,就无须革命。所以,帝国必须终结,也一定会终结。终结之后,留下的就是惆怅,还 有教训。 《帝国的惆怅》以人性为视角,以故事说人物,以 人物说历史,以历史说文化,以文化说人性,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、帝国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,反思中国传 统社会政治和帝国制度。 “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。 帝国制度被废除后,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,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,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我们要 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,而是整个帝国制度,是 帝国的逻辑与命运。当然,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。” 大秦帝国诞生,中国进入权力社会。 大清王朝倒下,帝国制度退出舞台。 帝国看 似强悍,实则脆弱。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,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。 整个帝国制度,是帝 国的逻辑命运。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,这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变迁,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? “易中天先生的《帝国的终结》,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 读方式,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、发展到终结的历 史的一种独特理解。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,细细品味,便不难发现,他对于“封建”本意的理解,对于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公 天下”的理解,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,显现了对历史 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。” ——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,美国就永远只是 一个理想或者理念,而不是一个国家。没有联邦 宪法,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,我们甚至还可以说,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。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《联邦宪 法》,是世界上**部成文的宪法。创造了 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,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。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,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, 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。 《费 城风云》再现了美国《联邦宪法》诞生的过程,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,领略华盛顿、富兰林、麦迪逊等风云人 物在智慧与胸襟,以及各州代表在 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*终伟大的妥协。第二部分《隔岸观火》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。 | |
|
作者简介: |
| 易中天,1947年生于长沙,曾在新疆工作。任教于武汉大学、厦门大学。现居江南某 镇,潜心写作“中华史”。已出版作品:《易中天文集》(1~16卷)、《易中天中华史总 序: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祖先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国 家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奠基者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青春志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从春秋到战 国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百家争鸣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秦并天下》、《易中天中 华史:汉武的帝国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两汉两罗马》、《易中天中华史:三国纪》。 | |
|
目录: |
| 《帝国的惆怅》 明月何曾照沟渠 晁错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过 晁错其人 历史之错 晁错之错 武侯 治蜀与""攻心联"" 怎样看""攻心联"" 治蜀问题何在 谁有""反侧之心"" 是谁""宽严 皆误"" 蜀汉为何而亡 …… 《帝国的终结》 《费城风云》 | |
|
邮递范围(配送范围): |
| 美国、加拿大(以下各大城市均可送达:纽约、洛杉矶、西雅图、波士顿、圣地亚哥、费 城、温哥华、蒙特利尔、多伦多、渥太华、卡尔加里) 美国范围内,除阿拉斯加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均可送达;加拿大范围内,除极边远地区外均可送达。 | |
|